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從十年前的0.6到如今飆近0.2的空間背景輻射值

根據最近三個月我們在各處所做的測量,再與1990年代初期環保團體調查輻射屋所作的紀錄,現在的自然背景輻射值大約是當年的二倍,顯然的,我們的環境普遍受到輻射污染,推測可能的主要汙染源為核電廠,因為來自核電廠減容中心燃燒的大量輻射廢氣可能飄散在大氣中,這是全世界有的大膽作法,加上其他核廢料的處理不當,很可能就這樣污染了我們的環境。

但是我們主管核能的行政院原委會在全台裝設的38個監測點所測出來的空氣吸收劑量率之輻射數值都很低,多在0.05左右,與民監測量出來的數值差異太大,這是什麼道理呢?

台灣輻射汙染可謂前科累累,包括1980年代核電廠曾經標售廢五金而製成輻射鋼筋,蓋成輻射屋;核能研究所亦曾將廢料倒入大漢溪污染民生用水,並被採砂業者採集蓋了數條桃園輻射馬路;清大的核廢也污染了清華校園,至今生技館這棟輻射大樓仍未拆除,可以說,台灣有原子反應爐的地方都造成環境污染,但這種污染無臭無味,最難以辨認,但對人類的傷害,尤其是基因變異所形成的遺傳,卻是「世襲」的。

附檔圖片,出自1996年出版的"揭開輻射污染大弊案"p100,當時的輻射背景值普遍在0.06微西弗/一小時左右,但最近我們測量普遍的數值卻提高到0.11微西弗​/一小時以上,0.16微西弗/一小時、 0.18微西弗/一小時亦十分普遍,甚至超出警訊的0.2都不稀奇。


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1990年早已修改法規,把一般人的年容許劑量由1977年規定的5毫西弗降為1毫西弗,平均下來就是一小時0.11微西弗。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簡稱IAEA)也在1996年公佈的安全準則採取了此標準。

不談從食物中所吸收的輻射值,光在生活環境中,台灣人就已經足額的吸飽了一年1毫西弗的量,甚至早已遠遠超過,只是民眾不瞭解目前的污染狀況罷了。

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發現,一個人長期暴露在低劑量輻射之下,也會增加致癌的風險,也就是說,輻射沒有最低安全劑量。目前醫學界認為,累積輻射曝露超過一百毫西弗,罹癌率明顯大幅上升。但是以日本過往核電工人病例,也有人累積不到五十毫西弗就罹癌死亡。

根據日本原子爐專家小出裕章說法,當人類被曝量達兩西弗時,會開始出現死者;超過八西弗,是絕望了。當然,如果沒有發生核爆,人民便沒有立即的危險,但我們的環境持續惡化,人民有如被冷水煮的青蛙,渾然不知身處愈來愈險惡的輻射外洩環境中,如果再不對自己的環境加強監測,真的有一天,一切為時已晚。


全國環境輻射監測
http://www.aec.gov.tw/gammadetec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