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2016 0430卓鴻年台教會演講__台灣核廢料處理與最終處置

美國核廢專家 卓鴻年博士 台教會演講
主題: 台灣核廢料處理與最終處置
時間: 4月30日星期六下午2:00∼4.30
地點: 台教會地下一樓演講,台北市臨祈街25巷15號1樓
此次演講卓博士將提供近年對於台灣處理低階核廢和高階核廢問題的觀察概述,並探索中期儲存的可能選項,以及台灣所要面對的核廢最終處置問題。也會談到核廢處置所需的各項專業之分工與合作。
卓鴻年博士簡介
1971年從清大物理系畢業後赴美深造,取得賓州匹茲堡大學核子物理和輻射防護碩士學位,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核子工程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從事核電安全分析工作、包括核廢料處置計畫、超鈾廢料處置計畫,是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的頂尖科學家。在參與美國尤卡山核廢最終處置計畫中,擔任重要的功能評估、科技整合部門主管,長期針對地質、水文、放射化學、核子物理等十餘項專業研究所提供的數據跟模型,進行長期安全性評估,可謂尤卡山計畫的科技整合人,難得的世界級台裔美籍核廢處置科學家。
卓博士在核反應爐安全,輻射防護,以及核廢料及用過核燃料的最終處置具有豐富經驗。除了相關技術及管理經驗之外,與國際夥伴亦有豐富的合作經驗,特別是東亞地區的中國、日本、南韓和台灣。已退休的卓博士,曾在清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目前是中國西南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自由廣場》核廢處置 也需要轉型正義

2016-05-04 06:00

◎ 卓鴻年
民進黨即將執政,核電廠與核廢料處置問題勢必重新爬梳,找出對台灣最有利的解決對策。本人茲就過去在美國核廢處置相關經驗,加上近年數度返台的近身觀察,探索中期儲存的可能選項,以及台灣所要面對的核廢最終處置問題,提出我的看法及建議,希望有助於台灣社會導向理性討論。
首先,針對爭議中的核一乾貯,過去台灣關於核電的法規均依循美國來制定,但台灣的環境迥異於美國,美國的核電廠大多位居內陸,氣候比較乾燥,而且電廠絕大多數屬私人企業,凡事以降低成本為主要考量,通常只會達到管制單位安全法規的低標,在那樣的條件所發展出來的戶外乾貯設備,並不適合四面環海、氣候濕熱的台灣,加上海風吹拂,容易產生鹽化問題,不銹鋼桶容易腐蝕,會縮短戶外乾貯的使用年限。因此,台灣應考慮採用較高規格的室內乾貯,並參照與台灣氣候、地質相近的國家,例如日本的作法。
關於低階核廢的處理,首先我建議停止燃燒低階核廢料,除非台灣的原子能委員會能確認廢氣、廢水、燃燒後的灰渣的管制,合乎歐洲國家的嚴格標準,對環境衝擊降到最低,否則,應和美國一樣用壓縮減容後直接處置,這樣的做法也是目前國際上公認最經濟、且最安全的做法。
至於已經放在蘭嶼貯存場的低階核廢,我認為應該盡速遷回台灣本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用室外壕溝來貯存低階核廢料,台灣政府這樣對待蘭嶼原住民達悟族實在不公平也不正義。1999年陳水扁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身分到蘭嶼,提出與原住民新夥伴關係政見,並答應將核廢料遷出蘭嶼,但當選後仍跳票,即使2007年12展開檢整重裝作業,並於2011年11月底全部完成,但是並未改善貯存環境。相形之下,目前台電核電廠所建置的低階核廢室內貯存場,就顯得相當高級,較利於輻射防護。台灣政府與人民應深刻反省對待原住民的態度。在此呼籲即將上任的蔡英文總統,應落實核電的轉型正義,盡早遷出蘭嶼核廢。
關於核廢處置的制度問題,應考慮成立核廢處理專責機構,亦即不受黨派影響的超然獨立之委員會,在相關立法可朝此製訂規範。2017年台灣將完成「我國潛在處置母岩特性調查與評估」報告,並建議候選場址調查區域,建立潛在處置母岩功能,此報告需有獨立的委員審查,並且要以台灣專業人員來審查,因為台灣人才了解台灣的狀況,此外,任何決議應該納入民意。
我也建議成立一個立法院的核廢料管理委員會,亦可考慮成立一個獨立的常務(Standing)核廢料技術評估委員會,獨立於執行單位(專責機構)及管制單位(原能會)之外,此委員會可對台灣的核廢料(低階、高階)整體營運提供技術評估,並獨立於原能會的評估,而且定期向立法院報告。
我想提醒大家,最終貯置計劃所涉及的專業不僅於核工,還跨物理、土木、地質、水文、材料跟化學等十幾種領域,還需要社會學家參與。認為只有核工,或只有地質,才是專業,這種意識型態是錯誤的。
近年我也感受到台灣民間對政府的信任度很低,我想政府應該有誠意的與民眾對話,這種對話不是上對下的政策宣導,也不是僅限於與少數團體的溝通,應該跨大溝通的面向,例如下鄉聽取民意,並且改變官僚作風,落實核安管制,才有可能取得民間的信任。
與此相關的環境輻射偵測,我知道近年有民間團體基於對政府的不信任,進行量測計畫,而測出人工核種,但原能會對於民間的偵測均採否認態度,這樣做對於民間的信任度只有減分,沒有加分。我建議輻射偵測應應獨立於原能會之外,建議由比較具有公信力的單位來做,並且融入民間參與的機制,才有可能提升信任度。至於原能會,應落實在核電廠的核安管制。
最後,我還要提醒小英政府及台灣人民,應破除專家的迷思,尊重民意,融入更多的社會討論,政府想與人民達到共識就是要溝通,溝通,再溝通。
(作者為前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科學家,亞卡山核廢最終處置計畫科技整合人)


台灣不應再焚燒低階核廢料(卓鴻年)





 更多專欄文章
最近我驚訝地得知,台電為了減少低階核廢料的總量,以焚化爐焚燒三座核電廠所產生的某些類型之低階核廢料,而且已經持續一段時間,為此,還曾花費二億經費進行電漿焚化熔爐(電漿火炬)的研發,最終失敗。
據我所知,美國並沒有使用這種方法來解決低階核廢料問題,而是採取直接最終處置。如何確保焚化爐在運轉過程中,避免可能引起的潛在輻射公共安全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此,我有幾個疑問想請教台電及原能會。
首先,針對目前以焚化爐焚燒低階核廢料的做法,台電是使用什麼樣的排氣過濾系統來收集廢氣中的放射性核種?然後再將廢氣排出?其去除放射性物質的效能又是如何?是否符合輻射防護規定,並定期正常維護?
其次是輻射量測,焚化爐在燃燒時,是否針對釋放的放射性核種和數量(貝克)進行分析,具體量化並做紀錄,同時資訊公開?在場外的公共場合所估計的輻射劑量有沒有做紀錄並公開?第三則是,台電如何處理焚燒過後的放射性灰燼?
以最終處置的觀點來看,我認為以焚燒的方式來減少低階核廢料的體積,並沒有多大的好處。台電及原能會應該認真考慮暫停焚化低階核廢料,用壓縮減容來減少核廢料的體積,而非以焚燒來減容。
目前有一些台灣人士提倡電漿火炬處置技術,宣稱它可以在最終處置之前,降低低階核廢料的體積總量。電漿火炬處置技術原本發展於1960年代,到了1980年代已發展用於處理一般廢棄物,包括都市廢棄物、醫療廢棄物與其他工業廢棄物。 

電漿火炬成本過高

不過,就我所知,它被應用於處理低階核廢料的做法僅限於少量的示範,並且局限於少數國家的小型使用,尚未普遍擴展為大型工業規模來處理低階核廢料。
這項技術的生命周期成本仍有經濟上的疑慮,包括設備材料的困難度,例如熔爐及電極材料必須耐高溫,所以整個系統的投資成本高,運轉成本與維護成本也很高。其中,運轉需要的電力就高達100至200瓩。
即使電漿火炬在處理低階核廢料上具有潛在效益,比如減少低階核廢料的體積總量,或處理成更適合最終處置的形式。但其全周期成本高昂,有排出放射性廢棄物的危險。過去台灣的原能會核能研究所中,就曾有過不良的實作紀錄,加上我對這項技術現狀的認識,我很質疑電漿火炬是否能在最近的未來變得更成熟,是否可以安全可靠的運轉,並足以證實它具有商轉處理核廢料的能力。
一份2006年國際原子能總署的報告也指出,電漿火炬的生命周期成本高,有效的排氣處理系統必須達到法規排放要求,設施本身也非常耗能。
此外,整個電漿火炬的廢棄物處理設施都必須針對本身的規模來量身訂做成整套設備,無法買到現成已經裝備好並在短期內可以開始運作的設施。更重要的是,即使經過電漿火炬處理過,焚燒出來的灰燼還是需要做最終處置。因此,我們應將這項技術與直接處置做綜合比較,而且所有生命周期成本都必須列入比較。包含最終處置場的科技安全工程障蔽設計,以確保長期安全。
因此,我想敦促即將上任的小英政府,切勿操之過急地選用電漿火炬來處理低階核廢料。最後,我還是必須建議台電得認真考慮停用核電廠內的焚化爐。同時我想敦促台灣的政治人物,不應受行銷人員的影響,太快投入電漿火炬廢棄物處置技術的風潮。 
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退休核廢專家、曾參與亞卡山最終處置計劃 
講稿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39cv2Z59uNTbzliR0Nwd19mR0E/view?usp=shar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