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沙龍】核廢料處理問題、核食安問題,以及輻射安全與風險
【左岸沙龍
】
核廢料處理問題、核食安問題,以及輻射安全與風險
核廢料處理問題、核食安問題,以及輻射安全與風險
時間:2017年2月19日(日)
14:00
– 16:30
地點:台灣教授協會
/ 台北市臨沂街25巷15號地下室
主持:葉國樑|台灣教授協會環保組
召集人
與談:卓鴻年|前美國山迪亞(Sandia)國家實驗室核廢處理專家
策劃:左岸沙龍
主辦:台灣教授協會
youtube影片:林瑞珠
逐字稿打字:余秋淑
核食問題不能只和少數第三方取得共識
文 : 卓鴻年 (美國Sandia國家實驗室退休核廢專家、亞卡山最終處置計劃科技整合人)
日前報載,民進黨立委吳焜裕日前向行政院長林全質詢時詢問如何深化民主、完善審議式民主機制,林全在答詢時提及,在核食開放議題上,他們有些進展,也和第三方團體取得一定的共識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由林全的這番回答中,我想他的想法並沒有什麼改變,還是要用與「第三方團體取得一定的共識」的方式,來處理去年底台灣政府擬放寬對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管制的爭議,並沒有打算花時間去日本深入調查,以了解日本現地的實際情況。
2月19日我在台教會舉辦的座談演講中,舉了美國食藥署(FDA)的例子來說明我的想法,並指出台灣官方說法以及部分媒體報導和美國食藥署的規範是有出入的。
美國進口食品非常多樣,全交由食藥署管理,在US FAD 99-33 Import Alert的文件中, 確實列舉了美國管制日本福島等14縣市的特定產品名單,均不得進口,只要在海關發現,無須進行任何檢驗即可查扣。
這樣的做法是把日本核災區食品的管制重點放在第一防線,就是日本,這需要有足夠資訊來了解日本現地的實況才能做到,所以美國食藥署派往世界各地的食品調查員達900多人,並有450位以上的分析人員,光2010年就測了全世界17萬5000種食品、到外國檢查食品350次,美國依據此調查結果來調整進口食品的策略,並以此和各國政府協商,所以美國管制日本災區14縣市的特定產品是有其依據的,經常根據調查員的的回報來更新禁止進口的名單,以此確保進口食品不會對美國消費者造成健康風險,而非聽從日本官方片面的建議。
美國把准予進口的食品檢測列在第二防線,因為食品檢測只能抽檢一小部分食品,它的目的在於確認第一防線的是否落實,以及其他產品是否安全。
相對於台灣人對日本食品的普遍接受,日本食品僅占美國進口食品的百分之四以下,但美國為了確保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仍願意這樣做努力,如果林全政府可以效法美國做好這兩件事,主動了解日本食品輻射汙染的情況,作出確保台灣消費者食品安全的決策,那麼政府所做的決策就可以有所本來對民眾說明溝通,
更何況台灣跟日本距離並不遠,兩者間還有濃厚的歷史情感與貿易關係,關係密切,我想台灣赴日現場檢查也不是很難,
要解決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的問題,台灣應該要深入了解日本污染情況,才能化解民眾疑慮,而不是只跟少數第三方團體取得一定的共識,再藉此對外聲稱已經有公民參與而來強推政策,實有將責任推卸給少數第三方團體之嫌,並非踏實誠懇的做法,更何況少數第三方團體不能代表所有民意,公民參與應該有更為普及群眾的機制,台灣政府如果只是以取巧的方式,利用少數第三方團體擴大政策的同溫層,聲稱代表民意,屆時必定爭議再起,如果官方仍把反對聲浪冠上民粹之爭,聲稱是少數團體鼓動抗爭,那是很難解決問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